Tel: 2447 1778
Fax: 2617 6320
e-mail: hatsuenrc@gmail.com
鄧氏宗祠

原祠本在明朝洪武年間,建於厦村鄉東,西頭廟之間(即在現今巷尾村村後山坡上),至鄧氏十八世祖鄧作泰公遊學江西。學習堪輿歸來,認為現址來龍奇偉,局勢開朗,水口緊密,因為當年祠堂前面對開廣場就是海面,為后海灣與青山灣之間的航運通道,可以從珠江口乘船經今日的后海灣,天水圍,祠堂,新生村,田心村及屯門的紫田村而直通青山灣,堪輿地師命該地名為 [烏鴉落平陽] ,認為在這裡建祠,日後子孫定必繁衍,逐於清朝乾隆十四年己已(公元年)遷建祠堂於此地。該祠乃奉祀鄧姓從錦田遷居厦村鄉的鄧洪贄,鄧洪惠兩太祖再從兄弟,取兄友弟恭之義,便是命名 [友恭堂] 的由來。

鄧氏宗祠屬三進兩院式的清代民間建築,後院建有兩個廂房,祖先神位供奉在後進明間的木神龕內,莊嚴肅穆。宗祠的主要建築結構是以青磚牆和石柱支撐著木構瓦片天面,樑架上裝有優美精緻的斗拱。宗祠的前中後進和廂房均飾有以花卉圖案裝飾的精美檐板,部分橫樑雕刻了精巧的傳統中式吉祥圖案。

鄧氏宗祠是厦村鄧族重要的祭祀和節慶活動場所,每年的春秋二祭和點燈等宗族傳統習俗仍然在宗祠內舉行。此外,宗祠也是舉行厦村十年一屆打醮儀式的重要場地。

鄰接鄧氏宗祠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相信在一九二四年以前已建成。禮賓樓位於宗祠左側,是鄧族招待客人留宿的地方,約於一九五○年代用作友恭學校的教師宿舍,時至今日,禮賓樓內依舊放置著供奉文昌及武曲的神龕。禮賓樓由兩幢建築物組成,中間以庭院分隔。該樓以青磚建造,牆身支撐著由檁條和椽子構成的金字瓦面屋頂。牆楣以花卉和幾何圖案灰塑裝飾。右堂仍保存著琉璃漏窗,兩側有一副灰塑對聯。

位於鄧氏宗祠後面的友恭學校,是為當地孩童提供教育而建。學校最初是一幢三開間的建築物,至一九五二年成為政府資助學校時加以擴建。由於學生增多,鄧氏宗祠的部分地方和禮賓樓也曾用作課室和教師宿舍。友恭學校的校舍以青磚築砌,前面有一露天操場。校舍的主建築有兩組屋脊,綴有吉祥和幾何圖案灰塑。山牆上仍可看到草尾灰塑裝飾。

總括而言,鄧氏宗祠、禮賓樓和友恭學校構成了一組獨特的歷史建築群,見證了厦村鄧氏族人的歷史、宗族活動和傳統教育情況。在厦村鄧族的支持下,該建築群將根據《古物及古蹟條例》宣布為歷史建築物,並受該條例保護。








:: 訪客人次為 次
網頁皇網頁設計公司 Web design Copyright © 2011 - 2019 厦村鄉鄉事委員會. All rights reserved.